1945年,我国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《猫国春秋》,当时在渝的许多文化名 人如郭沫若(1892一1978年)、宋云彬、王琦都应邀前往,参加首展剪彩仪式。 席间,郭沫若问廖冰兄:“你的名字为[
阅读全文]
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好友徐悲鸿(1895一1953年)与赵望云都擅长画马,而徐比赵的名 声大,赵很不服气。一天,赵见徐不在,就问大千说:“人家都说悲鸿画马比我画得好 , 你说说到底是谁的好?” [
阅读全文]
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“南中国”文学社,希望鲁迅(1881-1936年)给他们的创刊 号撰稿。鲁迅说:“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,我以后再写,免得人说鲁迅来到文州就 找青年来为自己[
阅读全文]
冯玉样(1882--1948年)生平读书十分用功,他当士兵时,一有空就读书,有时竟彻夜不 眠。晚上读书,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,就找来个大木箱,开个口子,把头伸进去,借微 弱的灯光看书。 冯玉样担任[
阅读全文]
著名粤剧演员邝新华在70多岁时,老眼昏花,但迫于生计,还得登台演出。 一天,他在台上扮演将军,在两军交战中提枪杀敌。不料一时没有看清,竟误向锣鼓手 那边杀去,全场哗然失笑,大喝倒彩。 邝新华知错,[
阅读全文]
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(1866一1925年)在一次革命行动失败后,转移到上海重振 旗鼓,等侯时机东山再起。 有一天,几个革命同志闲来无聊,凑了4个人要麻将娱乐。不巧,被孙中山撞见了。他 们[
阅读全文]
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,登锡山游览,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:“我有个对子的上联 ‘阎锡山过无锡,登锡山,锡山无锡’,请大家对个下联,”随从们无人能对,阎锡山 十分得意,登报公开证[
阅读全文]
三十年代初,南开大学教授张弓在报刊发文,指北大教授郭绍虞所著《修辞学》一书, 大半抄袭他的旧作。郭闻之乃在津报登大幅广告,列举两书不同点,说明决非抄袭,最 后称:“君名为张弓,亦不[
阅读全文]
六十年代初,唐生说,由校勘《西厢记》悟出“柳丝长玉骢难系”的不通,“西风紧” 的时节如何还能有绿色的垂杨。过去搞《西厢记》的都没有指出这一点,可见权威之不 足信云云。游国恩就揶揄他说:“如果他的[
阅读全文]
黎元洪曾颁发给胡适勋章。胡适在报上刊登启事:“4月5日的《益世报》上登出新发表 的大批勋章,内有‘胡适给予三等嘉禾章’的一项,我是根本反对勋章、勋位的,如果 这个胡适是我,还是请政府收了回去罢。”[
阅读全文]
马寅初讲课很少翻课本、读讲义,讲得激动时,往往走下讲台,挥动胳膊,言词密集。 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:“听马先生上课,要撑雨伞。” [
阅读全文]
文学大师钱钟书最怕被宣传,更不愿意在报刊露面。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,钱先生执 意谢绝,他回电话说:“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,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? ”[
阅读全文]
一次,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,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。 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,然后对梁晓声说:“ 下一个问题,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 ‘是’或 ‘否’来回答,好吗?” 梁[
阅读全文]
以《人到中年》为代表作而驰名文坛的中国当代作家湛容,一次去美国访问。 她应邀去美国某大学进行演讲时,其中有个美国人向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“听说您 至今还是一个中共党员,请问您对中[
阅读全文]
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,有人问中国著名作家陆文夫对性文学是怎么看的。 陆文夫幽默地答道:“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,往往当着 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。而 中国人恰恰相反,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[
阅读全文]
有一次纪念老舍先生的会上,有人建议侯宝林、谢添和杜澎三人说一段传统相声《扒马 褂》,请马三立导演。 杜澎说:“不行!” “为什么?” 杜澎说:“咱三人凑在一起演不好!” “怎么不好[
阅读全文]
漫画家方成一篇《自我介绍》中,有一段充满谐趣的文字: “方成,不知何许人也。原籍广东省中山县(填表历来如此写法),但生在北京,说一曰 北京话。自谓姓方,但其父其子都姓孙的。非学画者,而以画为业。[
阅读全文]
姜昆(1950年出生)出了名后,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,弄得他轻易不敢上街。 一次,他在公园拍电视片,人们把他所在的小屋围得水泄不通。工作人员磨破嘴皮,人 们还是不肯散去。姜昆只好换了弟弟的衣服[
阅读全文]
漫画家方成一篇《自我介绍》中,有一段充满谐趣的文字: “方成,不知何许人也。原籍广东省中山县(填表历来如此写法),但生在北京,说一曰 北京话。自谓姓方,但其父其子都姓孙的。非学画者[
阅读全文]
语言大师侯宝林,在一次相声艺术家的表演会上,表演京戏唱段时,十分精采,观众热 烈鼓掌。 唱完后,他自谦不足,颇有风趣地说:“岁数大了,唱不好, 就能糊弄人。” 主持人说: “我听挺棒!” 侯宝林说[
阅读全文]
一次,南开大学请著名作家刘绍棠去作报告。 当刘绍棠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:“每个阶级的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, 即使是真实的东西,也是有所写,有所不写的,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[
阅读全文]
作家冯骤才在访美期间,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孩子去冯所住的宾馆看望。 谈话间,那个壮得像牛犊的孩子,爬上冯骥才的床,站在上面又蹦又跳。如果直接了当 地请他下来,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。于是[
阅读全文]
林语堂曾自我介绍:“我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,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。” 来找啥? 呵!原版好像是那个新党的许历农说的吧! 他说有一天有个早起运动的人在国父纪念馆看到一个身著中山装,留著两撇小[
阅读全文]
赵元任与友人信中云:“要是你收不到这封信,请你赶快通知我,我好告诉你是什么时 候付邮的。”
[
阅读全文]
胡适写了一封1600字长的信给任鸿隽,力劝他不要辞去四川大学校长。写后,自己带到 任鸿隽处,和他长谈两个小时。[
阅读全文]
共2350条记录
首页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尾页 页次:52/94页